艺术留学
艺术留学 > 艺术资讯 > 如何让艺术给人生加分?因为它不再是兴趣班,而是必修课!

如何让艺术给人生加分?因为它不再是兴趣班,而是必修课!

发布时间:2019-04-24 17:46:41 艺术留学咨询:400-612-8881

每个孩子都天生拥有着游戏的精神和艺术的心灵,初为家长,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更加不遗余力,引导孩子感知世界的更多种形式。

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,问题是怎么在长大之后,仍然保持这种天赋——毕加索

艺术留学

每个孩子都天生拥有着游戏的精神和艺术的心灵,初为家长,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更加不遗余力,引导孩子感知世界的更多种形式。


穿梭于各种博物馆、美术馆,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,但是在时间上确实有很多阻力,日常中该用什么方法才能保持和开发孩子的艺术本能,提高艺术敏感度呢?今天我们就为初次成为家长的人们解除疑惑。


首先,先来一个反面教材。


前段时间,网上流传着一个足以点燃所有母亲怒火的视频。视频中一位3岁左右的小女孩提着小篮子在慢慢地走,后面穿着白色T恤的一男一女拿着手机在录。


小女孩刚刚轻轻的放下篮子,就被后面一直跟着的女人在屁股上狠狠的踢了一脚!小女孩的反应也着实令人心疼,她不哭也不闹,一个趔趄之后的平静让这个反人类的举动看起来好像习以为常。


这是童模“妞妞”事件,小说都会避开的情节发生在了现实中,小朋友变成了家长牟利的工具,孩子本该五颜六色的童年变成拳打脚踢的黑暗。这只是曝光在大家视野中的部分,在光看不到的地方又有多少个“妞妞”?

艺术教育

当然,生活中不只有这样泯灭人性的社会案件,大多数家长仍非常注重孩子童年时期兴趣爱好的培养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艺术当作一门人生必修课,那么艺术教育有哪些好处呢?


1. 艺术教育能提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


2. 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


3. 让孩子们保持创造力和审美意识


4. 能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内心世界


儿童的世界没有规则,也没有禁忌,他们有生命力旺盛的创造力。就连享誉世界的毕加索也说:“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。”


但是现在的教育系统,无形中让孩子们进入到固定标准的成人世界,并且持续占据了我们人生中正在形成思维方式的最初20年。直到毕业进入社会,这样的思维方式成为惯性,而代价就是创造力的无限减弱。

艺术心灵

英国教育专家肯·罗宾逊在TED上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:一个小女孩在上绘画课,老师饶有兴致地问她,你画什么?她说,我画上帝。老师说,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子!小女孩说,你们一会儿就知道了。


爱画和敢表达是每个孩子的天性,也是他们认识世界、感知世界、表达自身情感的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。或许这些艺术家毕生想要追求的,就是孩子们用好奇和未知看待世界的角度。

艺术教育

艺术总是以创新者、弄潮儿的形象,站立在每一个时代的前沿。有人说,口味是天生的,但是审美意识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训练,而艺术教育的意义就在这里。


我们尝试让追求审美成为生活中稳定的常态,让捕捉审美对象成为他们的潜意识。对于家长来说,应该怎样保持孩子的艺术本能呢?


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“创作”,你是否说过“不太像”“太阳应该是黄色的”“鸟儿应该有翅膀”?带孩子一起逛美术馆,你是不是也会在旁边对着简介照本宣科一番?


一:让孩子画他们想画的。自然表达的就是他的生活体验,是他对世界的认知,他们表现的是最纯粹的视角。他们作品中的“不似”就像是艺术家想要追求的“神似”,不受任何拘束的自由意志。

让孩子画他们想画的

二: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,不必追求画得像或者画得好的结果,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是最有价值的收获。要善于发现他们作品里的闪光点,我们不需要教他们去画画,父母唯一能够做到的,是心花怒放地欣赏、聆听、鼓励和陪伴。


三:艺术强调打破常规。鼓励孩子探索、实验、冒险,比如陶艺课,最关键的技能是如何利用错误。老师会鼓励学生犯错,错误中能得到意料不到的发现。


四: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,他们会逐渐形成认知,知道绘画只是一个表达的手段,要把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,带着强烈的表达欲,体验各种生态,充满各种情绪让自己的生命活跃起来,然后带着这种状态,回到自己的作品中。

艺术教育

他们知道自己缺少什么,就会知道如何选择如何补充如何利用国内外的教育资源。


五:多带孩子参观博物馆、美术馆等,不干涉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。艺术史学者、画家,卡特琳·德·杜伍强调“我常常带着孩子们去博物馆,但我不会告诉他们应该看什么,我会建议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欣赏和发现。”


当然,我们提及的艺术教育,不仅仅指艺术学科的教育,也包括其他学科中隐性的艺术,比如数学课上的图形结构,物理课上物体的运动规律,如果孩子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更有趣的方式进行描述,对于学习本身也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。

艺术教育

学艺术能给文化课加分。


不,学艺术是给人生加分。


国外很少听说“特长生”这个概念,但是国外的艺术教育一点都不差,大家对艺术的热爱也没有因此变味。你在哪个方面有天赋,或者你有自己擅长的技能,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,没有标签,也没有特别对待。


而“特长生”这个概念就把“普通”和“艺术”扯到一条线的两端,“艺术特长”别人看来成为“数理化”的陪衬。而为了让孩子沾“特长生”的光,学一样自己不怎么喜欢的“特长”,可想而知结果并不会令人满意。


并不是和人不一样就是艺术家。

艺术教育

大多数家庭已经意识到了艺术并不是异类,但依然认为艺术教育只是老师和孩子的任务,为人父母只要付钱就可以了。其实不然,家庭的环境与兴趣不搭,同样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。


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理论:创造力产生于焦虑与无聊之间。高创造力的孩子往往出现在这样的家庭里:父母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特性,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。既满足孩子的需求,又挑战他们的能力。这产生了一种适应性,在孩子焦虑的时候,父母清晰的规则会减轻他们的混乱感,而无聊的时候,他们可以寻求变化。


艺术教育应该是全民的生活常态,不只是孩子的任务。孩子可以从小培养,大人现在开始修习也不会晚,和孩子一起学习,共同成长,形成良好的家庭艺术氛围。

艺术教育

康德对美的经典定义“在不存私心的观察中得到的欢乐”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或者美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。


9-12岁被认为是孩子认知体系和性格养成的“黄金时期”,有些孩子会创造关于另一个世界的幻想,这个时期孩子们对艺术的敏感度非常强烈。他们无数次重返于那个世界,甚至发明语言创造生物,这是创造力产生的强烈征兆。


父母如何在孩子身上发现创造力,而不是把它当成孩子的调皮胡闹横加责备,就需要他们更用心的观察孩子在日常的表现。比如孩子在恶作剧中表现的幽默感,喜欢用一种东西指代另一种东西,喜欢一个人玩的时候发明新的游戏,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,拒绝完成某项指派的任务等等。

艺术教育

孩子的艺术家天性与生俱来,有很多教育家、艺术家尝试从各种文化背景中用儿童的“视觉”发现他们的世界。艺术教育透过文字与画面,让孩子们更自由的创造,无限扩大想象力,就算受限于美术馆的空间也能欣赏艺术。


顶级的艺术家一定有一个独立摸爬滚打的过程,这个过程造就了艺术家特立独行的个性和敏锐的观察力。艺术家不是教出来的,他们有独特的成长方式。艺术家是自觉的,当有了生活阅历和技术基础,感受力会带领你逐渐开发艺术天赋。


“人们尽管可以放弃艺术,但不会因此而丧失从它学得的能力;正如同人们已经放弃了宗教,但并没有放弃因它而获得的崇高和升华的心境。它像一个尺度,在艺术一度消失之后,艺术所培养的生命欢乐的强度和多样性仍然不断要求满足。”——尼采

返回资讯列表

在线提问导师

Daisy Li

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 · 动画

咨询
艺术留学评估

申请专业: